中新網蘭州12月18日電 (記者 馮志軍)歷時一年多建設,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主體18日封頂,這意味著“漢簡之鄉”甘肅長期“沉睡”在庫房的數萬枚千年簡牘擁有了“安身立命之所”。過不了多久,這批珍貴文物將走出“深閨”,得到有效展示和合理利用。
甘肅簡牘博物館副館長楊眉向中新網記者介紹說,相較于普通博物館,甘肅簡牘博物館具有其特殊性,雖然觀賞性不高,但內涵非常豐富,可講述的東西也非常多,所以今后在展示方面將借助聲光等高科技手段,通過多媒體用更豐富的方式來把絲路故事“還原”出來。
“這就相當于把陽春白雪式的歷史文化,進行通俗易懂的講解!睏蠲急硎,近年來,甘肅簡牘博物館在相關學術殿堂里持續做了很多工作,今后要把學術成果通過更接地氣的語言講述給公眾。
簡牘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。自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首次掘得簡牘以來,甘肅百余年間已有30多個批次8萬多枚簡牘出土,其中總量達7萬多枚的漢簡,占全國出土總數的80%以上,素有“漢簡之鄉”的美譽。
甘肅簡牘既是中國中古時期的百科全書,也是古絲綢之路開拓興盛的實物佐證,具有極高的歷史、科學和藝術價值。文物藏品類型多樣,有竹木簡牘、漢代紙張、印章文具、布帛絲綢、木器構件、青銅鐵器等生產生活用品,文物資源價值稟賦極高。
甘肅簡牘博物館主要承擔簡牘文物的收藏保管、保護修復、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,F收藏有以簡牘為主的各類文物50129件(組),有放馬灘秦簡、居延新簡、肩水金關漢簡、地灣漢簡、敦煌馬圈灣漢簡、懸泉漢簡及魏晉簡牘等。
據介紹,目前,甘肅簡牘除一部分流存臺灣之外,其余包括4萬多枚簡牘以及相伴出土的1萬余件文物等絕大部分,集中保存在甘肅簡牘博物館。但該館自2012年設立以來一直沒有獨立館舍,致使最能直觀體現古代絲綢之路繁盛的珍貴簡牘文物,長期沉睡在庫房。(完)
【編輯:杜萍】 |